发布时间:2025-11-12 浏览次数:10
编者按:2025年4月,应高中同学、我院副院长翁琴雅博士邀请,英国牛津大学博导、法医精神病学高级研究员余荣琴博士在我院面向同学们作了场演讲。从浙江深山里的小乡村到东北吉林再到地球另一端荷兰和英国的求学与工作轨迹,以及跨文化交流中的顿悟时刻——这场融合个人叙事与学科前沿的交流,余荣琴博士用其真实经历诠释了 “由卑微起点迈向无限可能”。现将讲座稿整理出来与大家分享。
一、卑微起点
首先,我跟大家分享一下童年求学经历,因为我认为这些早期磨砺对我的影响远胜于我在海外的求学生涯。我出生在浙江江山张村乡的一个小山村里,四面环山,我家后面有一大片竹林,是一个非常幽静美丽的地方,我小时候最喜欢走在竹林里聆听风吹竹叶的声音。因为地处偏僻,去上学需要走很长很久的路。下图箭头所指的地方就是我的小学,叫琚丰小学。如果你去过山里,就会知道,从A到B,直线距离可能是500米,但真正走路到达可能需要走好几个小时。

1.山路中的小学
我上小学时,每天早上都要背沉重的书包,同时还要提着中午吃的饭菜。山路崎岖陡峭又狭窄,一不留神就可能踩空摔倒。记得有一次早上去上学,下坡路时一个踉跄失去平衡,整个人摔倒了,膝盖破了,还把妈妈精心准备的午饭盒摔得七零八落。那种疼痛,遗憾和内疚胶结一起的感觉至今仍然记忆犹新。
还有印象很深刻的是,上学的山路上有一座小桥,桥位很低,雨水稍多的时候,小桥就会被溪水淹没,没有别的路可走,我们就只能蹚水过桥。桥面很窄而且没有栏杆,桥底下全是石头,要是掉下去肯定头破血流,然后被湍急的河水冲走。冬天时,桥面经常会起霜, 我那时总担心脚下一滑掉下桥,所以每次过桥都是战战兢兢、小心翼翼的。
小学上学路的经历对我很有启发。年少时的我并不喜欢每天都走那么漫长的山路,而且有时傍晚回来自己一个人走,山路阴森森的很让人害怕。但是每天往返家和学校那段曲折山路的经历非常磨练我的意志,而且也似乎告诉我:人生多半并不是一条直线, 但是只要你坚持不懈往前走,终会到达目的地。
我的学校是一座废弃的寺庙,老师也多是代课老师。印象很深的是,我刚开始上学那会儿只有五岁。我从未上过幼儿园,也没有接受过任何其他的有意识的启蒙教育,刚刚上学时甚至不知道拿什么书。上数学课,我拿本语文书出来,即使运气好拿对了书,我也分不清正反,记得老师好几次帮我的书反转摆正过来。
离开后我有时会想念我的小学,偶尔回国时,会非常想再看看母校,但是它已经不复存在了。最近在网上搜索了一阵,才发现江山市的500来所学校,特别是偏远山区的小学都已经没有了。在那份长长的名单中我也看到了小学母校的名字,非常遗憾。
2.更远的中学
后来我上了初中,在张村中学。家到学校的距离(如下图所标的两个蓝色圆点)比小学到家的距离多了将近十倍。因为太远,无法像小学时期那样每天走路来回,所以只得住宿。那时候条件非常艰苦,要自己背一个星期用的米和菜去学校。现在绝大部分孩子吃的方面并不缺,我们那会儿上学,常常只能吃咸菜因为新鲜菜带了也放不久了。

1996年,我去到了离家更远的高中读书——江山第四中学(现校址已变更为江山市清湖高级中学,据悉也将撤并),我和你们的琴雅老师在当年的江山四中成了同窗三年的同学。进入高中,因为要应对高考,学习压力非常大。但是回头看来,我们也有很多美好的时光。下图是我们的高中毕业照,有意思的是,前两天我问我的小孩,照片里哪个是我(第一排左六)、哪个是琴雅(倒数第二排右三),他竟然先认出了琴雅。

我和你们琴雅老师的缘分非常深。虽然高中毕业后我们各自去了不同高校深造,中途也极少联系,但是在2017年10月,我们在牛津又见面了。这是我们当时在牛津大学“叹息桥”下和牛津大学Corpus Christi College的合影。此后,我们的见面和联系又频繁了起来。

二、人生的三次选择
接下来我跟大家分享一下我高中之后的一些求学经历,有几个重要但艰难的抉择。
1.高考复读
高中时光甚是美好,比如我们享受非常纯真的友谊。但我想在座的各位或许有同感,那就是要过高考这座让人倍感压力的独木桥。

1999年,在过独木桥的千军万马中,我属于像图片中掉下来的那一个。
我的第一次高考成绩并不能让我去一个好的院校深造,而只能去一个中不溜的学校。这时我面临一个非常艰难的选择,是去读一个不理想的院校还是孤注一掷复读一年?复读的压力是非常巨大的,因为你放弃原本那个不怎样但起码还有一个学校可以上的机会,去面对一个非常艰辛和未知的复读生活。
复读一年后,我考进了吉林大学,选择了一个我那时觉得特别有意思的专业。复读的时候,有个政治老师,把国际形势、国家政策等,讲得特别生动。所以,我就想着读大学的时候,一定要选择这方面的专业。所以我选择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可是读了一段时间后,发现自己对这个专业并不是特别感兴趣。迷茫中幸运的是,吉林大学合并,我的专业也转变成了教育管理,这其中教授很多关于心理学方面的东西。我对此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兴趣。所以后来在读硕士的时候,就选择了应用心理学。
2.出国及多次的孤注一掷
吉林大学毕业后,我们面临就业和下一步的去向问题。 同学,你们过几年也会遇到这个问题,那就是要就业或者继续深造。 我到了人生的又一个十字路口。家人们七嘴八舌地开始给我很多建议和意见。 父亲建议我当医生,说“当医生好,社会一直需要医生,稳定而且高尚”。大姐点子非常多,建议我去做律师或者去卖保险,或者去当明星,说“小妹你去读律师,很热门的,出来好找工作,工资又高”“小妹你去卖保险,很赚钱的”“小妹你去当明星,我看那小姑娘都没你漂亮都能当明星”……二姐甚至建议我去当空姐,说“我看到⼀个广告招大学生做空姐,要不你去试试?”母亲就只说了不要去太远的地方……
所以,你看,亲人们会给你提各种各样的意见和建议。这个时候很容易失去主意忘了自己想要什么。我在读硕士的时候,就想着要继续攻读心理学博士。但是我所选择的心理学,在吉林大学那个时候是比较偏理论的研究,量化的研究不是很普遍。这个在那时是国内学界的一个主流趋势。而在西方很多国家,量化研究的传统比较长远些,是他们的强项。所以我决定出国深造以更好学习量化研究。我觉得荷兰这个国家特别美,心理学又是他们诸多院校的优势学科,所以就很想去荷兰。
孤注一掷1:奔赴荷兰再读一个硕士
我开始马不停蹄的着手准备。申请了好几个学校。那个时候因为我硕士毕业了,很幸运的拿到了荷兰莱顿大学的offer去读博士,而且有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这个offer非常有诱惑力、很吸引人,因为这意味着我能直接读博士。 毕业了, 就可以拿到我的博士学位,我求学的任务就完成了。与此同时,我也拿到了另一所大学硕博连读的offer,学校给了我半额奖学金。还有,我申请了马斯特里赫特大学(Maastricht University ) 精神病理学(Psychopathology)的硕士。
最后斟酌再三,我决定放弃荷兰莱顿大学的直博和另一个大学的硕博连读的机会,选择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再读一个硕士。理由是在过去的硕士三年,我学的很多东西都是非常理论的,研究方法方面几乎没有打下任何基础。当时就想,要是直接去读博士,我可能做不出任何成果。
我最终选择了马斯特里赫特大学,因为他们在实证研究方面非常好。我对带我的老师的研究领域非常感兴趣。还有很幸运的是,学校给我提供了奖学金。放弃几个那时看来很诱人的机会,我也是经历了一个非常纠结的过程。 不过我坚定地认为,如果要把基础打好,那么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再读一个硕士是最佳选择,虽然那意味着你往回退一步。
马斯特里赫特大学的“问题导向学习”
接下来说说,马斯特里赫特大学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他们主要采用的是“问题导向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模式,即通过自学理论和案例,借由小组开放式讨论,来达到自主学习历练思维的目的。这一学习方式跟我以前所接触过的非常不同。以前是老师教什么,我学什么。现在是,直接把问题摆到我面前。这对当时的我,冲击非常大。而且我刚到荷兰那会儿的英文水平,跟其他来自北美北欧国家的学生有非常大的差距。
在这一教学模式下,“参与讨论的程度”占评分的20%。所以学生必须在小组讨论中能参与进去,能开口说,表达自己的观点。课前,老师会给大家发很多的阅读资料、文章之类的,你必须要去读,刚开始我也不太读得懂,而且阅读的速度很慢。别人半个小时就读完的资料,我可能需要两个小时。我当时就对自己说,不要管你付出多少的努力,看懂看透为止。你可能不能想象我在一门功课得了满分之后欢呼上蹦下跳的那种兴奋。最后我以优秀毕业生的身份毕业。
孤注一掷2:奔赴牛津大学实习
我们学习项目的第二年, 有一个人人都要参与的研究实习。我的硕士导师De Ruiter教授,她是司法心理学界非常顶级的专家。她的课程让我对这门学科有了更加浓厚的兴趣, 所以毕业论文我就希望做人格障碍和犯罪方面的内容。因为实习必须在自己的学校之外, 所以我就开始寻找这方面的专家。在寻觅中,我找到了牛津大学的Fazel教授,他在精神司法病理学方面是享誉世界的专家。因为这是我一直以来非常感兴趣的领域,所以硬着头皮给他写了信,表达了想要去他工作组实习的愿望,与此同时,也附上了我想要工作的课题。我的硕导也很热心地作了推荐。就这样我提起行李踏上了去牛津的路。
牛津是非常美丽的一个城市。现在我每天在那里,都觉得心怀感激,走在街上,我觉得好幸运,因为这个城市有小城的安静但她的国际化又很活跃。她非常适合我。不过当时来实习的时候,只有六个月的时间。 在那段时间里,我就一直待在办公室,去图书馆查阅资料、做研究,没有找到一丁点的时间去欣赏牛津的美。这期间的工作后来发表成了两篇文章。这为我奠定了后面申请博士的基础。

孤注一掷3:返回荷兰攻读博士
说到这里,不得不讲讲我再次面临的选择。正因为我硕士做的是人格与暴力方面的研究, 在申请博士机会的时候看到荷兰乌特勒支大学的一个博士项目——人格与青少年的不良行为发展,正好是我的硕士研究的很好的衔接,那时我也通过了牛津的admission。
在学校和项目之间,我选择了项目,因为我觉得做科研很多时候是非常艰苦的一件事情,一定要选择自己最爱最有热情的项目,那样在出现各种挫折时才有更多的力量去跨越。所以我选择了荷兰乌特勒支大学的这个博士项目。我所在的研究组具有国际顶尖的科研水准,还有导师给予结构化的辅导,即每周与小导师会面,每月与大小导师会面。这个在很多学校和国家都是比较难得的。
另外,项目还提供很好的发展机会和条件,比如支持青年学者至少每年两次出去参加国际会议,而且给我们以员工身份而不是学生的身份从事学习和工作。荷兰的硕博教育,是非常负责任的,不会像有些国家的高等教育,极其商业化,拿个学位可能需要掏光积蓄还可能背负大额贷款。
我那时两个博士导师,Branje和Meeus教授,非常负责任。他们修改我的文章, 勤勤恳恳,留下密密麻麻的意见和建议。我至今非常难忘,一生感激。如果说我刚读博士那会儿像个婴儿一样的话,他们两位教授就是慢慢帮我拉扯成大人的恩师,他们每周、每月都会跟你会面,指出你研究中的不足等等。
四年博士,最后汇集成一本书,这是荷兰大学的传统。到了博士答辩,记得有个同事跟我说,博士答辩就像结婚一样,跟自己结婚。因为你只有付出了非凡的努力才能完成博士项目写出博士论文,是最值得庆祝的时刻。你可以邀请所有你想请的人,你的朋友、同事,你的父母、家人等等。其中必须包括邀请七八个教授。 他们是答辩中你要面对的。 答辩时间只有45分钟的时间,相比很多国家的两三个小时甚至一天,算是很简短的。

还有就是,你可以邀请两个人来帮助你答辩。这两个人可以是你的好朋友,最好也是学者。就是说,你选人的时候,首先要选的是你的好朋友,同时也知道一些学术方面的东西。这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传统就是,如果你不会,你的助手可以帮你答辩,但是一般情况你是不希望别人代劳的。你面对的都是学术界享有盛誉的专家,你希望在这样的场合留下好印象。答辩之后,大家开始庆祝,这时算是大功告成,你可以尽情的享受庆祝party。答辩中给你出刁钻难题的教授们会过来祝贺你。
3.重返牛津从事精神病理学研究
博士毕业后,当时有机会去几个荷兰很好的院校做研究,不过我一心想重返牛津。因为我对司法心理学非常感兴趣,希望在这个领域继续我的研究。而且我很难忘牛津的导师, 他的敏锐和对学术的热情都深深感染到我。我希望跟这样的大家一起共事。所以没有考虑任何别的地方,就是想回到以前的导师那里,继续做司法心理学、精神病理学方面的研究。我因此开始准备申请去牛津的研究基金,没有给自己留任何退路。因为去牛津是我最想走的路。
好在幸运的是,我拿到了荷兰国家科研基金委的一个青年学者研究基金(Rubicon Fellowship)。2015 年的时候,我背上行囊重新回到了牛津大学的法医精神病学研究组做研究,最近开始我又在自杀研究中心工作。我们的研究组非常国际化,有来自世界各地人,很多样化,这也是我觉得我的工作很有意思的原因之一。
我简单介绍一下我的研究,主要是关于精神疾病和暴力的关系。精神疾病比如人格障碍、焦虑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药物滥用等。 暴力包括对他人的犯罪和自伤自杀。 我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发展根源和机制。研究方法涵盖流行病学(研究疾病在人群中的分布及其决定因素)、风险评估工具(预测个体或人群患病风险的量化方法)和定量系统综述(荟萃分析)。我们的研究数据主要来自瑞典等北欧国家数据库。目前,我们开发了牛津风险评估工具系列,在开展全球范围检验,为相关机构,比如医院和司法机构, 提供决策的辅助信息。因为我们这场讲座的重点是讲我的求学经历,在这里就不再赘述。如果对我的研究感兴趣的话,你可以去查看我的主页:
https://www.psych.ox.ac.uk/team/rongqin-yu
三、小结
我目前的成长经历可以这样概括,“从一个卑微的起点出发”“多次艰难的以退为进的抉择”“放弃一切孤注一掷的努力”和“一直一心一意的坚持”。
我的起点非常低。小时候,很不情愿走那漫长曲折的上学路,现在回想起来,我却非常感恩那条长长的山路,她磨炼了我的意志。让我懂得人生不可能一路都走直线、一帆风顺,弯弯曲曲是常态,其实没什么不好。所以,对于那个“卑微的起点”,我现在完全接受且非常感恩。
我的许多次以退为进的选择,一次是高考之后选择复读一年,一次是放弃直博的机会,另外就是放弃牛津去荷兰乌特勒支大学读博。三次选择,每次都是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梦想就要实现却离开,去为更大的梦想铺路;三次选择,看似放弃,其实也算是不轻言放弃,为了遵从自己的内心的声音。
回想我的这几次选择,都感觉是孤注一掷的,因为我没有给自己留退路。每次奔赴,我都竭尽全力,保持一心一意的专注。在每次选择的时候,周围都会有很多不同的声音,所以我坚决守护我心不让旁人左右。我们自己才是陪伴自己一生的人,所以我们一定要尝试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为此而努力实现,不留遗憾。


余荣琴
1982年出生于浙江省江山市张村乡原琚丰村桐坞,吉林大学本硕,荷兰马斯特里赫大学精神病理学硕士,乌特勒支大学发展心理学博士,牛津大学博导、博士后导师、高级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精神疾病与犯罪行为之间的关联”和“心理韧性”,在《柳叶刀》等顶刊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主持各类科研项目十余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