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5-08 浏览次数:10
4月24日,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董春雷莅临龙游县溪口镇,开展了“《岁月履痕1985-2023》——董春雷艺术分享会”和“四十年乡村视觉叙事—对话董春雷”等美育活动。此次活动由衢州学院美丽经济学院与溪口镇人民政府联合主办,龙南艺社、禹王书局承办。
我院艺术设计系主任毛立洪,衢州美协副主席、我院副教授阮渭平,中国乡村美术馆负责人冯一豪,遂昌美术家协会主席王海瑛,瓷米空间艺术总监杜晓霞等近五十人参加了此次活动。活动由我院教师杨中伟博士统筹策划。
主题分享会回顾
分享会的开场环节,龙南艺社副社长刘哲对董春雷老师的艺术履历及其学术贡献进行了精要的介绍。她强调,本次讲座不仅是对艺术的分享,更是一场跨越三十八年的乡村美学对话。
董春雷出生于山东济南艺术世家,自幼浸润于艺术氛围。1989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附中,199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系,2007年获得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硕士学位。她以自己47年的艺术实践为主线,系统回顾了从浙江美院附中到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的求学经历,以及三十余载美术教育生涯中的思考与探索。
讲座中,董教授借助丰富的图文资料,她逐步展示个人的经典作品。她特别强调了速写在绘画中的核心地位,并结合新近出版的《岁月履痕1985-2023》,向在场听众展示了速写训练在造型能力、形式语言表达以及对日常人物深入观察方面的重要性。此外,董春雷老师还分享了她的绘画学习经历和创作经验,系统地展示了速写、水彩以及综合材料作品,并着重介绍了她近年来将传统速写与数字媒介、刺绣工艺相结合的探索性实践。
分享会由龙南艺社副社长刘哲主持。他认为,董春雷的艺术轨迹,从纸本速写、数字媒介到新媒介速写,始终体现着对乡村时代变迁的记录与对乡村美学符号的当代转译。而今天,龙南艺社作为扎根溪口的美术团体,也正致力于“美术鉴赏实践课程的在地化开发”,董教授的到来,无疑为龙南艺社的在地化乡村美育实践注入了新的灵感。
“四十年乡村视觉叙事”对谈回顾
“四十年乡村视觉叙事”对谈活动以董春雷四十年乡村速写为原点,聚焦于“艺术赋能美丽乡村”,探索当下美术在当代乡村视觉叙事中的独特价值。
董春雷认为,乡村美育不是“教”“等”“要”出来的,需从泥土里“长”出来。她以自己的绘画经历为例,认为画家要与乡村保持紧密的联系,并在此过程中接受朴素的审美浸润,这会比在任何课堂上都生动。同时,乡村自身就是美育的沃土,它的四季更迭、耕耘劳作、乡韵风俗,无一不是鲜活的素材。董春雷认为,真正的美育应该扎根于生活,而非浮于表面的技巧传授。艺术教育的关键在于引导人们去发现、感受并珍视这些本就存在于日常之中的美。
吴琴芬从董春雷乡村题材绘画展开阐述,向大家介绍了“水脉文化艺术节”“垄上”等经典IP的理念。溪水使溪口镇村村相连,“瓷米”空间以艺术节的形式融入到美丽乡村建设中来,使“美”成为溪口镇新的“村村相连”的纽带。
王海瑛与董春雷的碎片化、常态化、连续性的创作方式产生共感。她认为,在现场聆听董老师的分享,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作品。董老师的速写朴实无华,在线条交织间又隐约显露出超凡的造型能力和驾驭能力。
冯一豪认为,董春雷速写是在日常生活中塑造感动。速写材料多样,不管是铅笔、钢笔、墨汁还是数码以及其他纤维材料,其指向是一致的,那就是对生活的敬重。冯一豪感慨“两滴墨汁”式的“董氏速写”,也表示要重拾速写这个表达生活的手段,更好地表现美丽乡村。
阮渭平将董春雷速写概括为“基本功形成的写实阶段”“更放松的表现性素描阶段”“回归自我阶段”三个阶段。他认为,董春雷的速写很好地保留了绘画语言的本体性,这种绘画性也使她的速写从“记录”走向“表达”。阮渭平认为,董春雷的成功说明了在图像泛滥时代,手绘在情感表达的优势会愈发明显。
毛立洪认为,画画的过程是思考、提炼与符号化的过程。董春雷的绘画实践一方面呈现出“坚持”的魅力与品质,另一方面也内蕴着“时间性”。艺术家用自己的头发为家人的“绣像”,这种“速写”方式既承载艺术家对家庭的关爱,也是对生命过程的追问。
杜晓霞结合“瓷米”空间在溪口镇艺术乡建中的实例,认为艺术既是向外展示溪口形象的标签,也终将会成为溪口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岁巧博士从董春雷乡村题材速写解读出发,认为绘画中体现的“永久的情感”“纯粹的情感”是不可替代的。结合衢州学院的设计调研课作业情况,她强调,在AI时代,“手绘”仍然很宝贵,它的“高级感”“人性的温度”具有不可替代性。
马丽梅认为董春雷速写呈现了“生活化片段”,在董春雷速写中,艺术家本人的生活化图景与作品中的生活化气息呈现出重叠。董春雷的速写柔软且具有韧性,显示出“生长的力量”。
叶爽乐从艺术乡建的实践出发,认为董春雷等美术名师的到来,对溪口镇美术创作有促进作用。艺术乡建要先“热闹起来”,只有美术界的名师来溪口多交流、指导,才会形成“热闹”“有效”的艺术乡建。
叶上枝是本次活动的策划者之一。作为溪口镇走出去的大学生,她对于溪口既自豪于家乡的“艺术”,又深感需要更多的人来发现溪口。
刘哲认为,董春雷坚持用画笔描绘美丽乡村,今天也在溪口本地画了二十余张数字速写,推广了溪口。以龙南艺社为中心的系列鉴赏活动为广大书画爱好者提供了提升眼界的机会,极具现实意义。
衢州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杨中伟博士主持本次对谈。
董春雷此次溪口之行,不仅为当地带来了高水平的艺术盛宴,更通过速写这一“最朴素的情感载体”,唤起了人们对纯真年代的美好记忆,展现了艺术扎根生活、服务社会的永恒价值,也是我院艺术设计系教师服务地方的重要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