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学院首页  学生风采>学生风采

学院首页

8090+宣讲丨李宓璇:三山村里的“明星路”

发布时间:2024-09-23 浏览次数:20


三山村的明星路

大家好!我是衢州学院00后新时代理论宣讲员李宓璇。

在开始今天的宣讲前,我想和大家分享这样一则传说。相传,在古代,环绕衢州城的大溪,也就是我们如今的衢江,洪水频发,地处大溪西岸的一个小村庄常因此颗粒无收,百姓苦不堪言。大禹途经此地,悯恤当地百姓,于是挑起石担治水。他投出了三块大石,这三块大石变成三座大山,抵御洪水,护佑了一方百姓的平安。因此,这个小村庄被人们唤为“三山村”。

大禹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更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实干家。在遥远的古代,他用一砖一瓦护佑着部落,用一言一行引领着部落走向昌盛。三山村,这个有着独特历史的村落,二十年前,百姓们住的是泥巴房,踩的是黄土路,宅屋拥挤,道路交错。而二十年后的今天,它生机盎然。道路两旁随处可见彩色的墙绘,广场上晒着可爱的小胡柚果,屋檐下蜷缩着打盹的猫咪,这一切都展现出三山村如今走上了属于自己的 “明星路”。


“我们三山,有点儿不一样!”这不一样究竟是因何而起?答案早早写在了村门口的一块大石上,那就是“听民声,察民情,知民意,解民忧”。

听民声,察民情,为的是扎根百姓,实干进步。2004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到三山村进行调研,访农户、听民声、谋发展。二十年来,三山村始终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带领村民走上共富之路。2022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提升至119万元,成了小有名气的“明星村”。然而,三山村二十年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2017年后,曾经的先进村一度跌入低谷期。因村组织软弱、村容村貌差,三山村连续两年被列入后进村。问题出在哪里?“在党建!”三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郑渭仁说。经过深刻反思,大家形成了一种共识:千难万难,在共产党员面前都不难!村里配强了“两委”班子,进而理清了发展思路。

基层党组织是带领群众迈向全面小康目标的战斗堡垒。2019年,三山村打响农房整治、风貌提升攻坚战的“第一枪”。党员们纷纷带头按下“红手印”,带动全村拆除违建420宗。在农房整治之机,村里又对140宗危旧房进行了集中改造,其中就包括村民黄卸妹的老屋。曾经住着危房的86岁的老人黄卸妹,现在住进了村里出资修建的新房。她说:“当年我住的还是泥房子,院子的围墙也倒塌了,后来村里帮我翻新了房子,还帮我办了低保。”独居的黄卸妹把房前屋后收拾得干干净净,在门前院子内种上了应季的鲜花,把自家庭院打造成了小花园。“现在,村里的幸福食堂提供免费午餐,村干部像家人一样关心我,我享共产党的福喽。”老人笑呵呵地说。

知民意,解民忧,为的是深入人民,实干致富。三山村毗邻高铁新城,区位优势明显,用好用活土地资源是关键。三山村新建了一个小微创业园。园区先后引进多家实力企业,在产业端将共富路走宽走实,光年租金收益就达到了188万元,更是带动周边150余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

拆墙透绿,美化环境,建设初心菜园、共享洗衣台、幸福食堂,不断提升老百姓获得感、幸福感、满足感。三山村在村两委的带领下,齐心协力渡过了村庄转型发展的阵痛期。曾经的后进村竟摇身一变,成了如今众人瞩目的 “明星村”,完成了一场由内到外的华丽蝶变。

“乡村振兴不是坐享其成,等不来,也送不来,要靠广大农民奋斗。”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犹在耳旁。三山村“明星路”的背后,有着党员干部的初心使命,更有着普通群众的理解支持。这变化,变在风貌,村居变了,村道变了;这变化,变在产业,村庄产业形态逐步升级,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这变化,更变在人,三山村传承着千年禹迹文化,“大禹精神”激励着三山人扑下身子踏踏实实做事,兢兢业业为民。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党的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春天的绚烂起于一颗种子的苏醒。从“后进村”到“明星村”,一代又一代的三山人前赴后继,一代又一代的新时代大禹精神告诉我们:为民造福从来没有终点,有的只是一个又一个的新起点!